明朝明朝建文帝到底去了哪 朱允炆下落之谜又有新解

转载    2023-02-28 14:28

明朝明朝建文帝到底去了哪 朱允炆下落之谜又有新解

明朝明朝建文帝到底去了哪(朱允炆下落之谜又有新解)

建文帝朱允炆的下场如何,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,仅明朝时人们关于此事的记载,就有“数十百种之多”,其中收入四库全书“存目”的也有二十多种,到底哪一种才是真相呢?

朱棣的表面说法

朱棣作为胜利者,登基当了皇帝,那么他的说法,其实就是正史的说法。

史料之中,有正史和野史之分,正史为官方编纂,野史为民间文人编写,总的来说正史相对权威性更高,野史的可信度要低一些。

但一旦涉及到皇家秘闻,往往正史的记载会很模糊,反而野史十分详细。这是因为皇家秘闻往往知道的人很少,也没有刻意相互印证的资料,正史的编写者对不确定的史实往往不会写进去。

所以就容易一笔带过。而野史的作者往往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当时的情况,但经过层层传递,再加上不同作者的臆想增减,往往版本众多。

按照中国古代修史的习惯,往往是后面的朝代给前面的朝代修史,比如《明史》就是清朝张廷玉主编的。各个朝代其实自己也会记载自己的历史,具体到明朝就是《明实录》,通常是有后一任皇帝给前一任皇帝编纂。这两本都属于正史。

明太祖朱元璋死后,继位者是建文帝朱允炆,所以《明太祖实录》应该是由朱允炆派人编纂,但朱棣当了皇帝之后,命人对朱允炆编写的《明太祖实录》进行了修改,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《明太祖实录》中是这样记载朱允炆的结局的:

“建文君欲出迎,左右悉散,惟内侍数人而已,乃叹曰:‘我何面目相见耶!’遂阖宫自焚。”

文中提到朱允炆时,不说“惠帝”,也不说“建文帝”,而是称之为“建文君”,可见一定是朱棣修改后的写法。

按照这种说法,是朱允炆自己觉得没脸见朱棣,所以才在宫中燃起大火自焚,属于“畏罪自杀”。

接下来的描写更是体现了朱棣的高风亮节:

“上望见宫中烟起,急遣中使往救,至已不及,中使出其尸于火中,还白上,上哭曰,果然,若是痴呆耶!”

朱棣的意思是,他听说朱允炆自焚,赶紧派人去救,已经来不及了,只救出了尸体。他大哭着说自己本来是帮助朱允炆的,可朱允炆竟然自焚了,岂不是傻?

但这种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,对以后的史料编写造成了极大的困难,因为一个谎话必然要用无数个谎话来圆,所以在很多地方就不可避免的露出了马脚。

在《明太宗实录》中,朱棣的说法又变了一种。朱棣登基后,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说:

“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,阖宫自己焚燃。”

这里的说法,从“畏罪自杀”变成了“他杀”,是被“权奸逼胁”的结果。

一百多年后,万历皇帝朱翊钧在文华殿与内阁大学士们交谈时,提起了建文帝,《明神宗实录》记录了当时的情景。

明神宗问:“闻建文帝当时逃逸,果否?”

内阁首辅张居正回答:国史不载此事,但先朝故老相传,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,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,人无知道。至正统间,忽于云南邮壁上题诗一首,有“沦落江湖数十秋”之句。有一御史觉其有异,召而问之。老僧坐地不跪。曰:“吾欲归故园。”乃验知为建文也。御史以闻,遂驿召来京,入宫验之,良是。是年已七八十矣。莫知其所终。

明朝张廷玉编写《明史》时,认为朱棣的说法不可靠,但又没有其他更确切的说法,于是只好含糊其辞地写道:

相关文章
  •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时期有多少位帝王
  • 魔家四将和四大天王有什么关系 魔家四兄弟和四大天王
  • 四大民国才女是哪四位 林徽因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吗
  • 马邑之谋最终获得胜利了吗 汉武帝马邑之谋失败的原因
  • 历史上真实张三丰简介 人物张三丰到底有多厉害
  • 山阴公主历史是怎样的 历史上的刘楚玉是什么人物
  • 爱新觉罗还有后代吗 清朝的爱新觉罗家族后代姓氏是什么
  • 李鸿章现存的子孙后代简介 李鸿章的后人现在干什么
  • 十大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最有名的十个民间传说
  • 历史上真的有妲己这个人物吗 妲己是九尾狐
  • 24小时新闻排行榜